本篇文章1275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普通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另外一個稱呼,是以東北語音為標準音,以北方話(官話)為基礎方言,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通用語。
普通話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另外一個稱呼,各國都有自己的通用語言(官方用語、首都官話)——無論美國、俄羅斯、印度等國,都是語言方言眾多而推行各國的標準用語以利于人們廣泛交通。
清末已出現“普通話”一詞,清廷1909年規定北平官話為“國語”,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,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。國語的前身是明清官話,更早之前則稱為雅言。
擴展資料:語音特點
普通話語音的特點是:聲母除舌尖后擦音、鼻音、邊音外,無濁音;韻母多復元音,鼻韻母有前后之分;沒有聲母的清濁對立,沒有入聲韻,尖團合流,聲調較少,調式簡單,另外有輕聲和兒化韻。
音節結構簡單,聲音響亮。普通話中,一個音節最多只有4個音素,其中,發音響亮的元音占優勢,是一般音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。
一個音節內可以連續出現幾個元音(最多三個),如“壞(huài)”,而且普通話音節中沒有復輔音,即沒有像英語“lightning(閃電)”、俄語“Встреча(遇見)”那樣幾個輔音連在一起的現象。
1.大力推廣、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,有利于克服語言隔閡,促進社會交往,對社會主義經濟、政治、文化建設具有極為重要意義。
2.推廣普通話,營造良好的言語環境,有利于促進人員溝通、商品流通和建立統一的市場。人們開始自覺地要求在經濟活動中使用普通話。
3.推廣普通話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需要。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是不是擁有統一、規范的言語,是關系到國家獨立和民族凝聚力的具有政治意義的大事。
4.推廣普通話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需要。我國跨世紀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,剛剛結束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的《中共中央、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》對培養創新人才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。素質,是知識、能力和良心修養的綜合反映。語言文字是思維表達的工具、文化知識的載體和交際能力的依托,因而是素質構成與發展的基礎,是文化建設的必要條件。
5.語言文字作為一種社會工具,記錄著科學技術發展的已有成果,傳遞著科技發展的最新信息。科學技術越發達,語言文字的應用就越廣泛,與社會的關系就越密切。
6.推廣普通話是各個行業自身建設的內在需求。對廣電系統來說,使用標準、規范的言語文字,不僅關系到廣播、電影、電視的實際效果,而且對全社會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具有重大影響。對教育系統來說,“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,用普通話進行教學是合格教師的必備條件之一,是師范院校和職業中學學生的職業基本功”。對于黨政機關來說,以普通話作為工作用語是執法行為,它體現了機關工作的嚴肅性和規范性,有利于提高干部素質和加強機關文明建設。對于公司和交通、郵電、金融、商貿、旅游等服務行業來說,推廣普通話能提高員工隊伍的文化素質和整體修養,促進公司和行業的文化建設,幫助樹立良好形象,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,是公司和行業自身更加好地服務于社會的需要。